<samp id="w3l2h"><ins id="w3l2h"></ins></samp>
    <menuitem id="w3l2h"><ins id="w3l2h"></ins></menuitem>

    <samp id="w3l2h"><ins id="w3l2h"></ins></samp>
    <tbody id="w3l2h"></tbody>

      <samp id="w3l2h"><ins id="w3l2h"></ins></samp>
      <progress id="w3l2h"><bdo id="w3l2h"></bdo></progress>

        <samp id="w3l2h"><ins id="w3l2h"><ruby id="w3l2h"></ruby></ins></samp>

          1. 學術園地

            談一些改善環境管理體系的看法

            發布: 2006-11-13 00:00:00

             

            從審核角度看,企業在建立與實施環境管理體系過程中,最主要的困難在于對部分關鍵要素的理解與應用不當,如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培訓的需求、文件架構的建立、運行控制的要求,以及應急準備與響應、監視和測量的需求、合規性評價等。本文將從PDCA循環過程分析環境管理體系,并對其改善談一些看法。

            策劃

                由于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有限,企業必須把時間與資源用于最關鍵的少數部分,以便獲得最大的效果。ISO 140012004標準43條款最主要的要求就是通過評估重要環境因素,考慮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與技術可行性、成本效益與相關方的觀點等建立企業的環境目標與指標以及管理方案,期望將有限的資源優先應用于少數關鍵的環境問題上,以便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的環境績效。

            重要環境因素的確立,有賴于對環境因素的調查與評價。建議企業在評估重要環境因素時,采用環境系數或多因子評價方法來獲取量化的統計數據,一方面有助于提供客觀的評價依據,另一方面可建立環境執行的基準線,作為后期環境績效改善的比較點。同時,分析可改進的空間,進一步建立可測量的量化目標和指標,作為環境績效改善的衡量依據。

            實施與運行

            1.培訓的需求

                442條款要求組織應確定與其環境因素和環境管理體系有關的培訓需求”,也就是根據其所處的職務或崗位與其所涉及的重要環境因素的關系及體系要求,確定該崗位所需要的環境相關培訓需求。比較個別崗位人員培訓情況與培訓需求之間的差異,通常采用編制年度培訓計劃的方式,但最常見的問題是將年度培訓計劃當作是培訓需求來分析。實際上,培訓需求的產生是基于對可能具有重大環境影響崗位人員的能力需求不滿足或再加強的考慮,因此編制年度培訓計劃并實施之前,首先應分析重要環境因素及與體系關系密切的工作崗位有哪些,現有人員的能力是否滿足需求,如果不滿足應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強。后續編制培訓計劃時,針對上述問題的解答加以考慮并具體實施。

                2.文件架構的建立

                目前,推行環境管理體系的企業大都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從企業提交的文件看,將兩個體系中一致性的條款加以整合的占絕大多數,其他則采用完全整合或完全獨立分開的方式。ISO 140012004標準在引言部分強調,其修訂的重點在于對ISO 9001標準的內容予以必要的考慮,以加強兩個標準的兼容性。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兩個體系關聯性部分整合不恰當,將會造成疏漏或重復的問題,如ISO 9001標準中83不合格品控制/8528q正措施/853預防措施與ISO 140012004標準中453不符合、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整合度普遍偏低,且多數都會發生對ISO 140012004內容描述不充分的情況。但完全整合是必然的趨勢,也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建議企業在日常運行中,對兩個體系文件的要求進行融合,逐步完善兩者間的接口問題,確保兩個體系在管理上的協調一致。

                3.運行控制的要求

                446b)要求,“在程序中規定運行準則”,如廢水處理設備的工藝參數、溫度、壓力以及pH值或是廢棄物分類的標準等。企業在建立相關程序或文件時,往往只提出對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受控,但忽略了應規定控制的運行準則,即在運行過程中哪些事情是必須關注的、相應的防護措施是什么,以及相關使用量的配比及上限是多少等,欠缺相關的運行基準。如果制定了運行準則,就應有相對應的監測機制(451)以及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453)

                446c)要求的識別與供方及合同方有關的重要環境因素,并向其通報適用的程序和要求,也常被企業忽視。這主要是由于企業不清楚哪些行為需要向相關方通報,如原輔材料中涉及的甲醛或偶氮成分以及重金屬限量等,均需向供方通報;而原輔料及化學品運輸車的運輸及裝卸過程、廢棄物的清除與處理過程等都會涉及到合同方的作業。應依據已建立的控制要求,對上述相關方的環境行為施加影響。

                4.應急準備與響應

            在企業提交的程序文件中,均有明確緊急情況發生前及發生時的準備與響應工作,但應特別關注的是,對緊急情況發生后所產生的廢棄污染物和廢水的清除與處理均未規定,且對與應急準備有關的防護設施的需求識別不充分,未考慮執行相應的改善計劃要求。例如,化學品儲槽的防溢堤與地面的防滲漏處理、化學品的危害標識與相關物質安全資料表的內容等。

            檢查

                1.監測和測量

            常見的問題是,環境相關的監測儀器未調校或未被列入校驗管理,如酸度計、自動水質分析儀是監測及控制廢水處理的常用設備,對廢水排放的水質特性有著直接影響,企業也制定了一些校正及維護的作業規范,但是由于將其理解為“環保局要求購置的環保儀器,不能隨意使用”或是“感覺”廢水處理未發生什么問題等,未按規定對環境監測儀器進行校驗或維護。實際上這是與企業所必須承擔的環境成本有密切關系的,不能單純理解成非生產或檢驗使用設備,而疏忽了對其進行校準或驗證并妥善維護。

            2.合規性評價

            比較常見的問題是,企業一看到復雜的環保法律法規及要求就無從著手,不清楚如何去做。除了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能力培養環保法律法規的專職人員外,一般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能力充分了解與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更不用說制定適宜的程序或評價企業對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了。ISO 140012004標準已將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評價作為單一條款列出,企業在評價自身對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遵守情況時,應重點針對適用于本企業的法律法規條文的遵守情況進行描述,并分析評價其符合的情況,而不是簡單地回答“符合”或“不符合”。

            3.不符合、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現場審核時經常發現,除了內部審核開出不符合項有采取糾正預防措施外,其他方面均未采取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對“不符合”的定義不明確,315條款中規定不符合”是指“未滿足要求”,而企業在實際運行中發生的未滿足要求的情況不僅僅只是內審中發現的問題,還包括日常運行中的不符合及目標指標執行不力等情況。此外,企業一般比較偏重于事后的糾正,而缺乏通過一些日常運行情況(如設備維修、環境監測以及應急演練等記錄)的分析查找問題,并考慮采取預防性措施。

            改進

            管理評審會議必須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召開,其原因是最高管理者簽署環境方針,必須對環境管理體系推行的成敗負有最終的責任。如果最高管理者不參與管理評審就是嚴重過失。    在管理評審輸出中,應對當年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并提出新的改進方案,方可體現46條款中規定的“為實現持續改進的承諾而作出的,與環境方針、目標、指標以及其他環境管理體系要素的修改有關的決策和行動”的要求。筆者審核過的某日資企業,通過采用年度環境報告書的形式,從環境成本投入、環境中期計劃執行、法律法規遵守情況、污染物日常監控以及產品過程新環保技術應用等多個角度,描述當年的環境績效并提出來年的改進要求。

                ISO 140012004標準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企業應以環境管理體系為基礎平臺,持續改進,逐步降低因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并通過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獲得經濟效益。建立環境管理體系除了有助于改善企業形象外,能否真正對企業有所幫助,取決于企業的決心與努力。

            ? 天天色